主页 > 新闻中心
58载躬耕苗乡 三尺讲台情深意长——开阳高寨乡
时间:2023-04-14 04:23来源: 作者: 点击:

“这上面画的是什么?”“八角花。”“代表什么?”“代表高寨乡的八个村。”宽敞明亮的教室里,王大英双手拿一幅八角花刺绣和学生互动。75岁的王大英是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民族小学的一名教师,尽管已经退休,可她仍然躬耕三尺讲台。全国十佳春蕾园丁、 三八红旗手、 全国优秀班主任、贵阳市身边好人……这位满载荣誉的贵州乡土教师58载,2万多个日夜,把教书育人当成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,在教育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。

“苗家女孩决不服输”

“要知道你们要来,我就磨豆腐等你们……”

看到记者到来,王大英连忙上前握手,开心得眼睛眯成一道缝。

她依旧穿着她最爱的那一身苗族服饰,一脸慈爱沧桑,满头银发像秋日的第一道霜。

简单的沙发、陈旧的电视、简陋的装饰……王大英至今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,坐在沙发上,她向记者讲述教书育人的经历。

1964年7月,17岁的王大英从开阳幼儿师范学校毕业,被分配到开阳县高寨乡顺岩河小学。乱窜的老鼠、长满青苔的屋檐、漏雨的屋顶……初到顺岩河小学,“条件差”是她对那里环境的印象,教室里没有一张桌凳,横搭着几块不像样的木板,住的是牛圈。当晚,王大英躺在床上辗转反侧。好不容易熬到天亮,她从床上爬起来,拽着背包往回走。

“我是艰苦地方出生的,我都不想留下,那谁还会来呢?”想到这些,王大英决定留下来,从农户家借来锄头和簸箕,开始清扫教室。教室整理出来后,王大英走村串寨动员学生入学。

“来到农户家,大多关门闭户外出做农活。”王大英说,好不容易遇到村民,苦口婆心的劝说却换来一句:“别人都不行,你一个小姑娘家,行吗?”

望着田间地头那一个个正在互相追逐的孩子,王大英特别心酸,她心想:“苗家女孩决不服输。”

此后,她每天把水壶灌得满满的,背上玉米面,和群众一起上山下地,反复劝说村民让孩子读书,在王大英的努力下,一部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勉强答应。

后来,由于学生多了,桌子不够用,王大英忍痛把家中唯一的肥猪卖了,又贷款为学校添置新的课桌。

1983年,王大英被评为“全国优秀班主任”,表彰大会上受到了总理亲切接见。

如今,王大英已是桃李满天下。

“我很清楚地记得,用上了新课桌的时候,我的心情很开心,王老师也开心地笑了。”兰鑫是王大英的学生,现在,他已经是平寨民族小学一名教师,“向王老师学习,自己也要做一名敢于奉献的教师。”

“苗家女孩也可以读书”

在顺岩河小学,学生中没有一个女孩,王大英看在了眼里。

为让女孩子也能和男孩子一样上学,王大英白天上课,晚上去做动员工作,走了许多崎岖的山路。

崎岖的山路上,两旁杂生的野草常常碰着她的脚,鞋很快就被积水湿透。

“几乎所有人家都走到了。”王大英说,走村串户让她认识了她的丈夫袁家祯。

苦心人,天不负。终于,学校添了23个女娃娃,顺岩河结束了苗家女子不能上学的历史。

1992年,王大英调到高寨乡平寨民族小学。

在这里,读书只是男孩子的“专利”,女孩根本不识字。

王大英破除旧俗,萌发了创办高寨苗族布依族乡春蕾女童班的念头。

在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,1994年9月,平寨春蕾女童班正式开班,38名苗族女孩顺利进校学习。

开课几周后,王大英捧着课本走进教室,却发现有十几个座位空着。

王大英下村了解情况,家长纷纷向她诉苦说:“一日三餐都没有办法,哪还有心思让孩子上学,不如留在家中干农活,学刺绣。”

第二天,王大英用自己的工资买了大米资助用户,家长们被她的真情感动,十几个濒临辍学的学生又回到春蕾女童班。

春蕾女童班女孩没有接触过汉语,于是,王大英先用苗语教她们,然后再逐渐翻译成汉语。

有时,一个字、一个词,王大英都耐心教上10遍、20遍……

为使教学能适应当地农村生活,王大英专门开设苗族刺绣、蜡染课程,学生独立完成的刺绣、蜡染作品先后被作为礼物,赠送给来自中国台湾、日本、法国的客人。

如今,平寨民族女童班办得红红火火, 2004年7月,38位苗族女孩顺利地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,一朵朵美丽花朵绚烂绽放。

在平寨小学,记者见到了春蕾女童班第三届毕业生,现在已是平寨民族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。

“当时,家里穷,父母不想让我上学,多亏王老师。”李中南说,师恩如山,感谢她的悉心教导。

如今,李中南已是王大英挑选的刺绣、蜡染传承人,“我要秉承恩师之志,将这些民族文化传承好。”

操场上,王大英正兴致勃勃拉着一群女孩的手,语重心长地说:“加油!追风女孩。”

“80岁,我还可以教”

“80岁,我还可以教。”王大英那股倔强的尽头依然在。

作为一名老师,她最想做的就是教书育人,为苗乡的孩子插上“隐形”的翅膀,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,朝着阳光的方向勇敢飞翔。

2003年,王大英退休后没有回家,“主要考虑到学前班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,语言方面存在很大的障碍。”

同时,她还利用学校开设的地方课、文体课对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苗族蜡染、刺绣、苗族芦笙舞蹈等民族文化实用课程辅导。

九月初,记者走进高寨乡平寨民族小学文化传承名师工作室,看到墙上,桌子上陈列着许多学生的刺绣、蜡染作品。

另一旁,王大英正趴在桌子上认真教着学生。

“用铅笔在布上画出要绣的图案。”

“从这里引针出来,再从这个点穿入。”

“绣的时候在图案转弯处针脚要密实一点。”

在王大英的指导下,学生们屏气凝神地穿针引线,小小绣花针上下翻飞。

王大英说,每次民族文化课上,看到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在学苗家的传统文化技艺,她就觉得开心。

传承、守护,这是王大英如何也绕不开的两个词。

为传承民族文化,王大英还特意在学校民族文化陈列室设立了刺绣、蜡染优秀作品展,让孩子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相互观摩、学习。

教授的不只是学生,王大英还教授当地妇女刺绣蜡染,让村民绣出了 “致富花”。

“守护民族记忆、传承民族记忆。”在王大英苗族服饰非遗传习作的墙上,这行字很醒目。

“这是2018年成立的。”王大英成立的传习所还加挂着“开阳县小花苗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”的牌子。王大英的孙女袁龙艳2013年从贵州省贸易经济学院毕业后,来接奶奶的班,成为合作社负责人。梦想,在苗乡依旧绽放。崎岖的山林间,王大英依旧以辛勤耕耘托举起无数孩子的人生,用教育托举无数村民的希望。

临沧巾帼网: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05-2026 www.lcwomen.cn 网站地图 © All Rights Reserved!